沟通实例:这些真实的亲子教育错误,你犯过吗(四)

案例七 事情没做好不等于自己不好

“你真聪明!”这是我以前总爱对壮壮说的话。但后来我发现,这样的表扬方式并不妥当。如果壮壮做不好一件事,他就会变得特别烦躁。比如,前不久我给他买了一辆新款滑行车,他一开始不会滑,结果就非常生气,干脆放弃了。

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,了解到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大相径庭。常被夸奖聪明的壮壮,在遇到挫折时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,担心别人会觉得他不够聪明。明白了这一点之后,我改变了对他的表扬方式,转而更多地描述和鼓励他的努力,例如:“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,为你感到骄傲!继续加油!”

点评

孩子往往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我价值,他们可能会因为事情没做好而认为自己不够好。这位家长通过学习意识到了鼓励和表扬之间的区别,并采取了积极行动。家长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所做的具体事情上,而不是他们的个性品质(如聪明)。

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得不够好时,可以鼓励他们说:“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,但你是好的!”

案例八 孩子讲粗口

我的儿子一向懂礼貌,可有一次他想要买一个玩具我没有同意,他竟然说了一句脏话:“X!”我当时很生气,质问他从哪里学来的,但他却不肯说。为了不让情况恶化,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转移了话题。

回家后,我们一起吃红薯时,儿子很有礼貌地说:“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。”我抓住这个机会,首先肯定他是一个讲礼貌的孩子,然后跟他谈了为什么不能说脏话。没想到儿子的回答让我惊讶:“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,妈妈也没生气啊。”

这让我意识到,孩子之所以会讲粗口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成人的影响。我决定让他当家里的“文明用语监督员”,一旦发现有人讲粗口就立即制止。自从有了这个新角色,儿子果然不再讲脏话了,而且在他的监督下,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。

点评

小孩子说脏话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,出于好玩。家长能够及时控制情绪,通过转移话题、及时肯定、阐明原因、沟通感受和赋予责任感等正面引导的方式,成功地将“对抗”转化为“引导”。更重要的是,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,找到问题的根源,实现了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中的共同成长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